多國禁止糧食出口,越南、印度等禁止糧食出口,會影響我們的口糧安全嗎?
佩虹 2020-03-27 09:36:15
多國禁止糧食出口,這會不會影響我們的口糧安全呢?【頭條號-莫水宏觀經濟】
前幾天看新聞,越南緊急禁止大米出口,這讓很多朋友著實緊張了一把,可能在思考我們的大米夠不夠吃,我國的糧食夠不夠。今天又看到一些消息,包括:
哈薩克斯坦已經禁止了小麥粉、胡蘿卜、糖和土豆的出口;塞爾維亞停止了葵花籽油和其他商品的出口;印度由于邊境封鎖,大米也停止出口。
大家就更擔心了,這會不會影響我們的口糧安全呢?
今天我想告訴大家,中國的糧食可以得到保證,這一點大家可以盡管放心,沒有什么問題。
咱們就大米的問題細細的分析一下。中國2019年進口47.7萬噸的越南大米,總進口大米280萬噸,看進口比例的話,越南大米確實占比較高,約占總進口量的17%。但是如果放到我們的總消費量來看,比例真的很小。我國大米的消費量達到1.43億噸,越南的進口量只占每年的0.33%,看這個比例立刻就放心了吧。而且,我們的庫存量1億多噸,單純考慮越南的大米,其影響整體是可控的。
另外,中國的糧食安全目前是沒有問題的。
首先,我們的糧食自給率達到了90%以上。2019年發布的《中國的糧食安全》白皮書顯示,我國糧食產量穩步增長,連續4年穩定在6.5億噸以上水平,其中谷物自給率超過95%,確保了口糧絕對安全。而且,疫情對于我們種糧食的影響是不大。對于工廠來說,可能因為人員密集,疫情嚴重的時候,沒有辦法開工。
但是對于種糧食來說,要求不是那么高。有沒有疫情對于大家種地影響是不大的。因為糧食種植過程人員不用密集的聚集。種子化肥之類的購買受疫情影響不大,播種用的機器也不受影響。所以對于我們國內的糧食種植來說,這次疫情影響其實沒有多大,至少沒有影響到春耕。
剩下不到10%的糧食需要進口。這其中最多的就是大豆。大豆主要來自幾個地方,美國、巴西和阿根廷等。拿美國舉例,雖然美國現在疫情很嚴重,但我認為對那些大農場來說影響也不大的。
由于美國都是機械化操作,一個農場的管理人員本身就很少。都是開著機器去作業,這對他們的種植也是沒有影響的。
而且中美在第一階段的談判成果中寫明了,需要增加美國大豆的進口。美國的大豆產能如果跟不上,那這個前期成果就要打折扣了。
所以美國的大豆產能應該不會出問題。所以,中國對大豆的進口短時間看也不會受到影響。
綜上,無論從國外還是國內,從自給自足和糧食進口來說,我們的糧食安全目前看都沒有什么問題,不會受到這次疫情的沖擊。即使真的不進口了,吃得飽也肯定可以保障。
這些國家為抗疫叫停糧食出口,很可能“得不償失”【新京報】
疫情仍在以令人擔憂的速度蔓延,各國防控措施不一、進展不同,沒有人能準確預測世界意義上的“拐點”何時到來。
資料圖。圖/新京報網
在這種恐慌情緒之下,一些國家政府不僅關閉了機場,也開始關閉“糧倉”。據彭博社報道,部分政府開始禁止糧食出口。主要小麥面粉輸出國哈薩克斯坦已經禁止出口小麥面粉、紅蘿卜、糖和馬鈴薯;越南暫停簽署新的大米出口合約……
為保證糧食安全而限制甚至禁止糧食出口,恕我直言,這樣的舉措無異于緣木求魚。
我國清代詩人唐孫華的《米貴》一詩中曾說:“抑價與遏糴,此策古無稽。”(遏糴,是指不準本地米賣到外地)也就是說,限制糧食賣到外地,從古代以來就沒有什么合理性根據。
這些國家作為糧食出口國,首先說明自身“有余糧”;而出口糧食的目的,是可以換到需要的其他商品。當下全球受到疫情沖擊,糧食進入上漲區間,正是出口國農民提高收入的好時機;可現在卻要暫停出口,只會把難得的市場旺季拱手讓給其他國家。最起碼,特朗普巴不得別人多買美國糧食,他好贏得農民的選票。
要知道,越能賺錢,農民就越有積極性擴大糧食產能,糧食才越安全。糧食產能越大,越經得起災難的沖擊,這是最簡單的道理。
如今,一些國家冒然制止出口,一方面,打亂了全球供應節奏,勢必造成其他國家糧食價格波動,甚至引起國際社會不穩定;另一方面,也會引發本國農民的強烈不滿,他們可能會改變種植計劃,進而影響糧食產能。
另外,決定一個國家糧食產能的,不僅是農民和土地,更有這個國家的科技實力、工業能力。農民會種田,但不會基因育種,不會造化肥、農藥、收割機、抽水機、燃料油……現代農業,沒有這些東西,根本就是虧錢的。實際上,生產糧食的,不僅僅是農民,還有科學家、程序員、工人……所有這些人,共同構成糧食生產鏈條。
“頭疼醫頭”式地保護糧食安全也很可能連累其他部門的發展。所以,對一些國家來說,在這個時候關起門來求“自保”的方法,很可能弄巧成拙,錯失大好行情不說,還可能因此與他國貿易“脫鉤”。待疫情過后,恢復出口,人家早已成了別國的“貿易伙伴”。
還是那個常識,在貿易的問題上,一定要堅持穩定的開放政策,不要動輒就管起來。在開放流通的世界市場中,個別國家“囤積居奇”行不通。越開放,才越安全。
來源:莫水宏觀經濟
原文鏈接:https://www.xianjichina.com/news/details_193303.html
來源:賢集網
著作權歸作者所有。商業轉載請聯系作者獲得授權,非商業轉載請注明出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