寧毅
根據美國約翰斯·霍普金斯大學當地時間4月3日發布的數據,全球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已接近110萬例,死亡近6萬例。
全球疫情發展到了什么階段?何時能夠結束?控制疫情的關鍵是什么?一些國家的“群體免疫”實現了嗎?該如何看待中國對外援助過程中一些人對中國的質疑?北京大學醫學部美年公眾健康研究院執行院長、教授寧毅是哈佛大學博士,曾任美國弗吉尼亞聯邦大學醫學院博士生導師,圍繞相關問題,寧毅接受了北京日報客戶端記者專訪。
3月9日,寧毅接受中國環球電視網(CGTN)直播采訪。
全球疫情仍處快速上升階段
北京日報客戶端:全球疫情現在處在什么階段?你如何評估目前的抗疫形勢?
寧毅:中國基本已經有效地控制了疫情。
現在全球的國家可以分為三類,第一類是中國和韓國,都可以說是有效控制了疫情,日本和新加坡還要穩定一段時間,才能確定。第二類是確診比較多的發達國家,比如美國、法國、西班牙、意大利等國家,還在處在爬坡過程中,或者像意大利和西班牙已經稍有好轉的跡象。第三類包括印度和南美、非洲的發展中國家,一些國家盡管報告病例不多,但是實際流行的情況可能比報告數據嚴重,一旦短時間內感染數量激增,可能會出現相當棘手的問題。
目前,中國的重點就是內防反復、外防輸入。全球有將近60個國家確診病例已經超過了800例,超過200個國家和地區報告了確診病例,累計確診接近110萬例,各國還沒有找到有效地控制新冠肺炎的措施,沒有疫苗也沒有特效藥。整體上,全球的疫情還處于快速上升階段,形勢嚴峻,對經濟和民生發展危害巨大??梢灶A見在未來幾周,疫情對一些發展中國家的危害會更為嚴重。
某種角度來說,絕大多數國家的病例數字都會在未來一周或幾周內快速上升,但是由于缺乏有效的防控措施,全球疫情已進入了一種令人擔憂的狀態。
3月31日,負責武漢火神山醫院機電維修保養工作的尹典(左)和同事張健在火神山醫院巡視檢。 新華社記者 沈伯韓攝
疫情的結束取決于這一因素
北京日報客戶端:疫情何時能夠結束?
寧毅:現在說結束還太早,甚至現在說好轉也還早。疫情如果被有效控制住,應該是新增加確診病例減緩,再到數字穩定、降低,最后走向疫情的反復和結束。如果認為新發確診病例數字穩定代表好轉的話,目前為止還看不到好轉的跡象。當然,各個國家處于不同的階段。
如果好轉指的是防控效果的好轉,目前確實還沒出現,但一些國家的應對措施確實已經更有計劃性。這些國家已經感受到新冠是一個巨大威脅,非常積極地行動。
但并不是所有的國家都很重視?;旧习l病超過10000例或5000例的國家都重視起來,確診3000例以下的一些國家還沒有充分重視疫情,沒有深刻意識到新冠肺炎到對他們國家是一個很大的威脅,甚至還在觀望之中。
還有一點需要強調,中國的疫情出現了被有效控制的趨勢,但面臨內防反復、外防輸入的壓力。其他國家在今年夏天很難控制住,所以說疫情的結束不取決于中國,而取決于其他國家的控制情況,只要其他國家的疫情沒有得到有效控制,中國的疫情防控就不會結束。
一直有人提出新冠病毒是否對溫度敏感的問題,現在疫情向南發展到了澳大利亞、南美,向北在北歐國家蔓延,目前看來,疫情度過夏天,延續到冬天的可能性是極大的,今年內疫情很難結束,甚至可能在秋冬季加劇,存在全球大流行的長期威脅。
英國“群體免疫”需付出巨大代價
北京日報客戶端:3月24日,牛津大學教授古塔普團隊發布研究成果,提出英國首相約翰遜所說的“群體免疫”在英國已經實現。
寧毅:我看了他們的報告。我覺得英國遠遠沒有達到“群體免疫”,至少從數據上看遠遠沒有達到。英國的疫情數據還在不斷上升,4月1日是29474例,4月2日33718例,4月3日達到38168例。只要有新增確診,就不是“群體免疫”的理想狀態。目前還是應該更多地提倡延緩疾病傳播,而不是提倡群體免疫。
目前英國38168例的確診病例,按照他們所說的確診病例僅占總感染數3%的比例,可以計算出感染人群應該是127萬多人。這127萬多人,多數像他們說的,屬于輕癥或者無癥狀。相對于英國6600萬的人口,這還遠遠沒有達到他們想象的“群體免疫”。就算最終達到,不可避免地會出現大量的重癥、死亡,付出的代價過于沉重。
古塔普團隊的模型肯定是有問題的,不符合傳染病傳播的邏輯和規律,是行不通的。好的模型可以指導實踐,不好的模型可以誤導實踐,甚至是一種危害。
全球亟待重塑抗疫信心
北京日報客戶端:從全球來看,控制疫情的關鍵是什么?
寧毅:我覺得首先還是在控制目標和策略上取得共識,就是我們采用什么樣的策略來控制這個疾病,控制到什么程度。比如有的說“群體免疫”,有的說拖延戰術,也有的像中國這樣牢牢管控住,還有的希望氣溫能阻礙病毒,設定了不同的目標和策略。
其次,全球應該對控制疫情的合作形成共識,人類是命運共同體,在信息交流、技術手段、醫藥科研方面都要形成共識和合力,然后大家在行動上一起努力。傳染病是不分種族不分國別的,危害我們整個人類的健康。
第三點也是最重要的,必須重塑全球對控制新冠肺炎的信心。目前中國和韓國控制得比較好,日本和新加坡還需要再看未來10天情況怎么樣。至少現在看起來,這幾個國家用嚴控或拖延戰術,效果都比較好。
現在應該說全球對控制新冠肺炎信心不足。無論是隔離制度,醫護救治,還是資源調動,很多國家的力度都不夠。雖然大多數國家沒有能力像中國一樣動員全國力量防控疫情,但中國這條路至少是可以討論的一條路。
總之,全球合作抗疫要形成目標、技術、行動的共識,接下來要重新建立信心。各個國家國情不同,都在綜合判斷,選擇自己的道路,計劃將損失降低到最小。
4月1日,轉運新冠肺炎重癥患者的救護車抵達法國巴黎奧斯特利茨火車站?;颊邔⒈会t療專列轉運至布列塔尼地區接受治療。
面對質疑,少說多做
北京日報客戶端:西方還有一些人質疑中國對其他國家進行援助,認為這是“擴張勢力”。
寧毅:我覺得這是沒有意義的質疑。國家間交往一定要以事實為基礎,在面對一些非議和質疑的時候,冷靜對待,堅持做正確的事情。做好事的時候產生的影響力都是一種積極的影響力。做好事的時候,各個國家就是比誰做的好事更多,這也是社會的進步,日久見人心。
影響力是要靠積極的作為產生的,有多大作為就有多大影響力。面對質疑,中國人還是少說多做,低調一點比較好。把所有的交流都回歸到民間友好的交流、政府間友好的交流,創造一個和諧友好的氛圍。共同抗疫是一個各國加強國家間交流和民間交流的機會,應該利用好這個機會很好地和各個國家友好交往,這一點很重要。
我講的是一些個人的思考,不一定正確或全面,拋磚引玉吧。
來源 北京日報客戶端 | 記者 白波
編輯 徐慧瑤
流程編輯 劉偉利